用心将技术和服务遍布全中国
乃至世界...

我们坚信
无论您在哪里
我们都能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请您致电
13590128527

知识付费的兴起是社会焦虑的缩影

2021-06-01 10:10:56 银祺网络 建站经验

2016一整年除了直播和共享单车搅动了资本市场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火的现象是关于内容的消费升级,果壳网姬十三的「分答」引起了不小的市场轰动,而罗辑思维的「得到」更是被标榜为当前知识变现的代表性应用。

 

听人说原来在知乎就职还算是惬意的,节奏不快,结果这一年被接连不断的刺激后似乎又找回了初创之时的激情,知乎Live、值乎多条业务线快速响应,而且做得还不赖。其余加入到这个赛场的团队还很多,比如一块听听(现处于webapp验证阶段),相关做微课市场的也不少。

 

市场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描绘了这个社会在特定时期的需求更迭,商业作为趋利性的物种自然是往水丰草美的地方聚合,无可厚非。但是抛开商业这个维度,我们谈谈这个社会的人正在发生的变化。

 

我们从未如此好学

 

外部的恐慌:今天大家可能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关于知识重要性的言论,比如“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你的工作”、“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去经营”…无时无刻不传递出一个信号:快学习,获取新的认知,不然你就出局了。

 

上述带有威胁暗示的言论本质上是没有错的,我也相信「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但是大部分受众在这样的框架下是丧失思辨能力的,然后把仅有的工资节余拿出来报各种课程,听了很多干货(是真的干货,也具有指导性意义),看了很多大咖多年沉淀整理输出的学习资料,然后呢?没了。(后面分析原因)

 

最后一句感叹:听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内生的焦虑:不论是在校还是职场,都觉得自己压力大,进而演化成内在冲突的负面情绪,也就是焦虑。纵观市场貌似看不到任何留白,风口来了你也迎不上去,偏偏同班同学做了微商赚了一桶金,同住一幢楼的小妹天天在家直播,月入数万,虽然愤懑不解,但因为内心对这类事物的抵触才略有释怀。

 

看到牛人总想得知对方的年龄,一看比自己大,就很放心,觉得自己过几年也可以跟他一样(人总是喜欢把所有赌注押给未来的自己,不停地坑自己),但是看到比自己小的人取得成就(确实有很多大学生在红利与能力契合的情况下获取了巨大财富),内心就躁动了,除了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好之外,就把自己的(暂时性)不成功归结于努力不够,所以只要自己一发力,也能赶上。结果,屡战屡败,一部分人就干脆不玩了,剩下一部分人继续屡败屡战,一路都有焦虑陪伴。

 

于是从商业到个体,社会形态自上而下都呈现出“我们要求知”的繁荣场景,由技术不断变革(屏读的普及、网络带宽的升级、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等)和人们在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付费行为,一说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消费升级。

 

伪学习,真焦虑

 

因为「行动」是缓解焦虑的途径之一,所以订阅几个甚至几十个媒体,从不闲着,有空就刷,报了一堆微课(用更大的成本督促自己),上下班路上听听喜马拉雅的专辑,睡前还要翻翻刚买的新书,所有行为全部引导自己给出唯一合理解释:我一直在努力,没偷懒。

 

知识的价值链是“产生->传递->接收->内化->创造”,有人疑惑自己在拼命学习,跟别人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原因是:对于供给方,从“产生”到“接收”,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或说商业价值已经形成闭环了),但对于广大受众,“接收”只是一个开始而已,若没有后面的步骤,有效利用率是极低的,所以别人在往上爬,你只是在山麓徘徊,就不能怪这个社会的马太效应了。

 

和菜头有篇文章说自己对于读者只是某一段旅程的过客,遇到时给你讲讲他所看到的风景,但这些知识从来都不属于你。比如他告诉你一个菜要怎么做、怎么吃,你看完以为你就会做了,其实不是,食材、配料、窍门、秘方等依旧是他的,读者即使背下来都没用,因为你没做过、没尝过,更不知道哪里会出问题。大家对这种感觉肯定不陌生,上学时觉得课堂的内容全听懂了,结果自己解题的时候扑街了。

 

我们不是不了解真相,只是被自己的努力感动得视野模糊、认知混淆。为知识付费带来的错觉是你买到了这项技能,事实上,可能只是为好奇心买了单。

 

这里恐怕还要再透露一个商业层面的思考,「让用户觉得有用」才是核心,至于你是否真的有收获和启发,那不重要。

 

应对焦虑的4个要素

 

1、用减法选择

 

打磨建站产品经常要做减法,功能太多太杂,反而会被用户骂,比如某支付App。现在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前不缺渠道,你想学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满足你,可惜很多人的做法是倾向于通才,最后一块长板都没有,失去竞争力。

 

如果你不喜欢,就不要勉强,选择、享受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心流”(能抵抗一切干扰,愉悦进行的工作状态)辅助你快速成长。

 

2、抓住确定性

 

对自身行为的焦虑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连自身行为都控制不好,就不该先焦虑,而是先克服惰性,夺回自我的掌控权。还有一种焦虑是针对自己的状态,再进一步分析,是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的迷失与彷徨。

 

人天生就抗拒不确定性,倾向于获得更多的主动权,所以不需要抓着黑天鹅(不可预测事件)不放,而应该去抓更多的白天鹅,那些在你可触及范围之内的事物,尽可能多的吸收。“我以后会怎么样?”“该不该选个稳定可靠的工作?”这个世上没人能回答,你如果看不到未来三年,就看未来一年,在开始的时候立一个务实的flag,然后做好每一件你应该做的事,一年之后看结果,做一个差距分析,思路自然会清晰起来。

 

3、自我反馈,形成闭环

 

有输入就要有输出(默念三遍),这一点大家应该不陌生,但确实是最重要的一点。计算机语言里有Input/Output,输入若没有输出,系统是没法运转的,还有大家熟悉的Office「只读」模式,很多人就是停留在只读,读完继续下一篇、下一本…你不启用「编辑」,里面的内容永远都不属于你。

 

上面我提到知识价值链的后三个环节“接收->内化->创造”是针对受众的,是相同的概念。“接收”所有人都会,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资源,“内化”就是一道坎,很多人没跨过去,怎么整理、怎么与现有认知连接、怎么塑造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些方法论建议大家先看书,有系统的概念之后再去看网上那些碎片化的干货,会更有效,这里只是告诉大家:你要保持这个意识。内化了还不够,你需要给自己一个反馈,给大脑一个确认的报告,所以还要“创造”,形式有很多,可以与现实的工作关联起来去运用,可以用某个启发去解决生活的问题,最普遍的自然就是写作,你认为你懂了,那就试着梳理出来,并且把自己原有的认知填充进去检验。

 

完成一个个闭环,你才会有真正的提升,而且能有效缓解焦虑。

 

4、社交与活化

 

这一年读书会特别多,全国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做强做大的相关自媒体也很多,比如策划了「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新世相,还有每个月流动的查令十字街84号活动,又比如十点读书,当前正在布局线下书店,虽然都是商业化运作,但也是好事,因为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更高层次的沟通。

 

什么叫高层次沟通?你跟朋友之间聊八卦、聊生活这些都不算,把你的知识价值传递出去与别人进行碰撞,这才能检视自己、活化内在的认知,这样互相烧脑的社交活动能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焦虑会更少,效率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会经常运用头脑风暴来提出方案甚至碰出创意。

 

焦虑的岂止是你,全社会都很焦虑,所以,去做那些令你焦虑的事。

 

作者:一井

本站文章均为银祺网站建设摘自权威资料,书籍,或网络原创文章,如有版权纠纷或者违规问题,请即刻联系我们删除,我们欢迎您分享,引用和转载,我们谢绝直接复制和抄袭!感谢...